Friday, February 17, 2006

[FW] 不後悔的人生

朋友傳來這篇,我覺得寫得很不錯。可惜上網找,仍找不到原作者的名字。

我覺得這幾年的轉信文化,愈來愈速食化:人們愈來愈習慣「一秒鐘感動」──很快讀完一篇文章,很快判斷這篇文章很好,很感人,然後按一個鈕轉寄出去,馬上再讀下一封信。至於文章的來源、內容的真偽,很少人在乎。真正有福氣來好好品味一篇好文章的人,恐怕不多。

(註:後來我找到文章原作者了。)

不後悔的人生
文/彭明輝(大學教授)

托爾斯泰晚年寫了一部很薄、也很感人的小說:【伊凡˙伊列區之死】,探討一個問題:「伊凡˙伊列區是個高等法院檢察長,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,交往的都是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。他從小聰明伶俐,善於察言觀色,也善於應對逢迎。因為出身貧苦,所以從小就力爭上游,立志要出人頭地。他聰明又用功,很順利地拿到人人稱羨的大學文憑。進入法院以後,他比別人更用心辦案,也擅長交際,所以就比同事更快地獲得各種升遷的機會。

在人生最高峰的中年時,他和美麗的太太搬進了彼得堡寬敞的豪宅裡,開始用心佈置這個家。就在掛窗簾的時候,他從高高的梯子上摔下來,從此臥病不起。

從小到大,他第一次有很多時間去看他身週的人,以及他這一生真正所擁有的。雖然他很用心佈置這個房子,極力想要擺脫中產階級的品味,但是從傢俱到窗簾,沒有一樣東西和他相同社會階級的人有任何的不同。就像他的一生,雖然他一直都不甘心當平凡人,但是卻也從來不曾追求過任何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。因為,他從來都不曾知道自己在追求的是什麼,也從來也不曾認真問過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!整個一生,他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之中。所有他曾追求過的東西,都只是因為別人認為那些東西很體面,值得稱許或羨慕,而沒有一樣是他自己要的。就像他的婚姻,不是因為兩人相愛,而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他們兩人條件相當,未來將是非常體面的一對。

臥病以後,他那愛慕虛榮的的太太和女兒從來不曾真正關心過他。其實,他也從來不曾關心過別人。醫生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,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,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。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的風格,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的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,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。即使發現當事人有冤屈或不得已的苦衷,他還是硬著鐵石心腸依法辦事。

他的同事沒有人同情他,反而整天在打聽他的遺缺可以帶給哪些人升遷的機會,就如同他以往在類似場合下會有的一貫作風。把他和家人聯結在一起的力量不是愛情與親情,而是虛榮心和一家人的面子;把他和同事連結在一起的,不是同事的情誼或關懷,而是社交的利益和人脈網絡的經營。沒有人是真心地活著,大家都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裡!

當他看透了這一切,突然發現他從來不曾有過真心的喜悅和眼淚,不曾為自己的心願而生活、奮鬥,他的一生根本都是虛假的、空洞的、不值得的。他很想從頭來過,嘗試過一種更貼心、更真實的人生。但是,他已經是絕症的末期,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!

人生最可怕的,莫過於在人生已經不可能再重頭開始的時刻裡,卻對自己有過的一生感到後悔、不值得!那麼,人要怎麼活這一生,才會覺得值得呢?我們曾否認真地想過?

我問學生,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去準備你的婚禮?很多人都願意花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去籌備。那麼,你是否曾經花一整天的時間去想想:「什麼是你這一生中最想擁有、最珍貴的東西?」不曾有過!太忙了,國中開始忙聯考,聯考後還有聯考,大學畢業後還有研究所,研究所畢業後要進園區。進了園區更忙,忙得有家歸不得,有些人連想生小孩都找不到時間。「那麼,你會不會是第二個伊凡˙伊列區,臨死的時候才對一生後悔?」

「不會吧!想辦法賺錢解決現實的問題比較實際,沒有必要花時間去想『人生觀』這種無意義的問題!」,真的嗎?大部分的人從一懂事開始就活在怕被別人比下去的恐懼當中,所以終其一生,他們只有在現實的恐嚇下拼命地力爭上游,追求財富與權勢,作為武裝自己和踐踏別人的工具,卻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來好好地想一想:這樣子做,真的會解決他們的問題嗎?

可是,假如你會怕鬼,你總覺得鬼在你的身後。你愈是跑得快,愈是覺得背後有什麼東西在追你。真的要解決這個恐懼,唯一的辦法是停下腳步來,勇敢地往後面看清楚。只有當你敢往後面去看鬼的真相時,鬼才會消失掉。一味地在它的恐嚇下拼命地往前跑,累死了也解決不了問題。

面對現實的壓力,道理也是一樣的。只有當我們看透了現實能給我們,以及不能給我們的是什麼之後,我們才有可能坦然地面對現實。假如我們所以追求現實,為的是自我的肯定和別人的善意、接納,這一定要用名利權位才能達成嗎?還是說我們可以有更簡潔、更有效的方式來肯定自我,並且獲得別人更真心的善意與接納?

讓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:請你就認識的熟人中,選出五個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,和五個你最討厭的人,把他們的名字寫在紙上。然後你仔細分析看看,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當中,有幾個剛好是學歷最高、或者最富有、或者最有權勢的?除此之外,你也仔細查查看,最讓你受不了的人中,有幾個剛好是學歷最高、或者最富有、或者最有權勢的?很多人都會發現:在名、利、權、位的追逐上愈成功的人,往往也是最討人嫌的人!那麼,這個社會為什麼普遍鼓勵我們去追逐名利與權位?因為這些東西對陌生人很有效!

譬如,你到戶政事務所去辦文件,承辦人對前面幾位都大小聲,亂發脾氣。輪到你的時候,他看到你光鮮亮麗的衣著和你先生的博士頭銜,態度突然柔和謙卑起來,這時候會讓你覺得衣飾和頭銜很好用。但是,這些表面上的榮耀與光彩,只對陌生人有用。對於那些和我們朝夕相處的人而言,名利與權位很難影響到他們對我們的善意與肯定。譬如說,你最要好的朋友或許會在你獲得博士學位時為你高興一下下,但是沒多久你和他的關係又回復到以往的狀態。

反過來說,假如有人因為你新獲得的名利與權位而急著和你結交,這種虛情假意的朋友還不如不要!絕大部分的人都和伊凡˙伊列區一樣,花費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表面上的榮耀,雖然這會換來許多陌生人的羨慕與激賞,卻換不來身邊人真心的善意與對待。一輩子只為了一群不相干的路人而活著,值得嗎?很多全球著名的藝人都有酗酒、吸毒的麻煩,就因為舞台上的風光掩飾不住私生活中的空洞與虛幻。

我沒有辦法許諾你一生當中所遭遇到的人都接納你、肯定你、對你懷著善意。但是,如果要做到「你常接觸到的人大多數都接納你、肯定你、對你懷著善意」,這並不會很難,而且它和你所擁有的權勢、名利、地位幾乎毫不相干。其實你要做的,只不過是對別人時時懷著善意。

金錢換不來人的善意,只有善意可以換來善意。假如你希望熟人對你有善意,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能力對別人懷著善意。終身在印度救濟貧民的泰瑞莎修女,她在全球所獲得的肯定、尊敬與善意,遠遠超過比爾蓋茲和英國女皇。假如你是一個對生命的真諦有深刻體認的人,而且對別人懷著善意,那麼所有認識你的人都會尊敬你、接納你,並且對你懷著善意。當然,大部分的陌生人還是看不到你對生命的體認,因而只能從外表的判斷對你漠視、輕蔑,甚至羞辱你。

Wednesday, February 15, 2006

傲慢與謙虛

多年失聯的朋友經網路找到我,和我聊了起來。除了互相關心近況外,其中一個主題讓我們兩個人深思。我節錄往返信文關於傲慢與謙虛的部份於下。我的信文標[我],友人部份標[友]。


[我]
我一直想找機會把我的網站改一改,把年輕時寫的那些傲慢自大的文字拿掉。不過,卻一直沒找到時間。讓你看到,真覺得汗顏。

[友]
最後, 說真的, 以你所擁有的才華, 我真的一點也不覺得你傲慢或自大在哪裡! (想想傲慢和自大的典範--莫札特吧! 愛他的人還是遠遠多過嫉妒他的人, 不是嗎?^^)

[我]
你說到關於才華和傲慢的問題。我想和你分享我的看法:老實說,大家喜歡的是莫札特的作品,而不是他的人;和他同時代的人,很多人因為他的不厚道而受傷或一輩子音樂生涯不順利。這有點像有些人結婚是為了另一半的錢,而不是那個人;但為了錢,只好容忍人。我今天如果擁有任何能力,是來自很多人的成全、幫助、與鼓勵。能力這東西有點像金錢。人家教我,或我從書學,或向古人學,然後我再用能力去做一些事,或是再傳遞給其他人。其實我又能擁有,抓住什麼呢?如果我因此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只不過是顯出自己的無知罷了。不知道你覺得如何?

[友]
另外;關於你對謙虛的看法,我覺得你說的非常有道理,很抱歉其實我不是那麼了解莫扎特,我對他的認識也僅僅是從電影阿馬迪斯上得知的,我喜歡莫扎特的作品,也是在看完電影之後的事,那時我都已經xx歲了,在此之前,莫扎特這三個字,對我而言只是音樂神童的代名詞而已,不具任何意義。所以我對莫扎特的認識,其實是非常膚淺的,謝謝你對我在這方面意見的指正。

在我的觀念裡,謙虛其實是為了防範他人嫉妒心的一種盾牌,而人類的忌妒,其實是一種策略,有點類似遠古時代人類合作狩獵的一種行為模式,其目的就是為了要合作拉下自己所打不贏的對手,好讓自己勝利。人類既然演化出了忌妒的行為模式,自然就會更進一步演化出謙虛以因應之。也就是說;如果人類完全不會忌妒,那謙虛就是多餘的。莫扎特一點也不謙虛,招人忌妒,但是仍然能夠在音樂創作上成功,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工作性質,音樂創作本身靠的完全是個人才華,一點也不需倚賴他人的力量,人際關係再糟,再多人忌妒他,也拿他莫可奈何,因為他的成就完全在他的腦中進行,其它人的阻撓較難產生效果,只要他同時還具備創作時不因他人干擾而分心的人格特質,那他就算傲慢也還是能成功。另外一個例子是理查費曼,這個傢伙也是標準的自我中心,一點也不謙虛,狂妄的很,但是他的工作是理論物理,一樣是全在他腦袋瓜中進行就可以了,別人再忌妒也阻撓不了他。而且他還「你管別人怎麼想」,根本不會因他人的忌妒、反制、或小動作而分心,所以他也成功了。

當然不論是什麼原因,謙虛都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,我很佩服你能這樣,願意把自己的成就都說成是別人的功勞,從你的理由看來,你的謙虛倒比較像是一種憐憫,而不像是怕小人。因為既然大多數人都是會忌妒的,而這又是人類可悲的天性,不容易克服,所以謙虛一點的話,多少可以幫這些人減輕一些痛苦。不過不知道你同不同意,憐憫弱者這種高尚的人格特質,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。

[我]
Evoluation Psychology 這個近年的顯學,的確有它的道理,我也相信各種心理機制都有許多成因。在佛法中,我們稱之為 collective karma (共業) ── 人類的歷史、文化、心理、身體等,都是共業所感的結果。另一方面,從佛法的角度來看,所謂的「真相」,是有很多層次的。這有點像是我們國中高中學了物理學,但在現代物理的模型看來,很多都是在某些條件下才成立的特例。比方說,時間是線性的,電子的軌道是固定的...但這並不代表中學物理完全沒道理──它只是部份真實而已。

Freud把生存驅力作為唯一(或主要)的行為動機,至少在今日的心理學發展看來,也只是部份的真實。我們在實際生活經驗中,有很多明顯的反例。很多人為善不欲人知,自己也不把幫助人的快樂放在心上。很多人為不自私的理想吃苦忍辱一輩子,但卻不是為了「苦盡甘來」。我所認識的修行人中,有太多這樣的典範。

當然,你可以說,這也是為了全人類的生存。有人反戰,因為覺得戰爭會滅亡人類;有人環保,因為意識到生態圈息息相關...如果把社會文明當成有機體來看,人類是不是能發展出足夠的智慧來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幸福,的確可看成是生存驅力在後面作用。

但是,這樣的講法只是用來「描述」「解釋」現象,這只是個「模型」。模型和被描述現象的本體,永遠不同。佛教的修行方法中,心靈能力的修行很重要。因為一顆清楚的心,是最好的觀察工具;一顆有智慧的心,不會被主客二元的對立所迷惑。一個人的德行是否是真的高貴,騙不過一個澄明的心靈。當然,這個修行過程很漫長。(有看過電影 Matrix 嗎?主角歷經頓誤過程,看穿現象的空性,但絕大多數人仍不願接受真實,還有體會過空性卻又被現象吸引而退轉的。我相信編劇一定受到佛教世界觀影響很深。)

我想我們所講的「謙虛」不大一樣。你講的是「謙虛」的「樣子」,但我講的僅僅是「認識事物真實的面貌」。現實生活中,謙虛的人會受到讚美,所以有人會多多講謙虛的話,來受到更多的讚美;也有人像你說的,怕忌妒,所以不敢專美。但是,如果我們看清楚事物的本質,會發現萬物都是相依相存的 (佛法中叫做因緣法)。

很難想像費曼從小到大無師自通,或是從沒遇到一個好老師給他啟發。他的成功,是很多因緣促成的,缺一不可。我更難想像在他的事業中,如果他得罪了所有人,他還是能夠像成功。極端地講,如果他對人傲慢無禮,他可能連要寫下他偉大理論的筆都買不到。更不用說在他成名之前所要面對的各種人際挑戰了。我相信他說「你管別人怎麼想」主要是在說創意與理想的信心與堅持,而不是指完全地我行我素。
莫札特自己晚年生活的悲慘,和他的個性有絕對的關係。他死時,身心都在很糟糕的狀況。我在學習作曲時,曾在他的遺作安魂曲下了很大的功夫。我深深覺得,以他當時作曲的洗練程度,如果他再多活十年(他活到35歲),所能留給我們的音樂遺產會比他之前的作品豐富很多倍。可惜他的個性限制了他的發展。

套句我一個作曲家朋友蔡淩蕙的話:「所有作曲家都應兼修公關」。我們辛辛苦苦寫出個作品來,沒有人演奏,沒有人聽,是沒有太大意義的。平常我們要找個四重奏團,就要花很多唇舌;更何況是大編制上百人的交響樂團。我很難想像有一個作曲家在成名前都沒有拜託過別人來演奏,來聆聽。

這樣看來,成功難道不是許許多多人的成全嗎?

歷史上,如果沒有費曼,沒有莫札特,會不會整個人類的物理學、音樂史就不再進步,或是慢個五十年一百年?很難說,說不定把當年給費曼的獎學金給另外一個人,會有更高的成就;說不定當年因莫札特專美而放棄音樂或是被史家忽略的其他作曲家,總合起來會有更棒的作品出現。

我覺得眾多因緣在某個人的此身與此生成熟,是件很美好的事,也是需要感恩的事。我們在學禪時,師父要我們喝水時都要感恩這杯水的由來。我覺得這個練習很有意義。我們不感恩,並不會有個神生氣突然把水變不見來懲罰我們。我們自大狂傲,也大概不會馬上失去一切。但是,我們卻給自己種下苦種。每一次我們生起傲慢心,我們就加深我們自大的習性,同時也讓我們的心更不開放、更不寬廣、更不能容忍失敗、更不願欣賞別人、更害怕失去已有的名與利、更不信任別人...